日前,作为“2025供应链合作创新大会”分论坛的“瀚海同舟,链启新章——全球供应链CEO圆桌战略对话”在厦门举办。围绕全球供应链协同创新、中国企业出海与本土化生态建设等话题,业内专家积极讨论、献计献策。
对于供应链出海,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胡大剑认为,中国企业从最初的产品出海,发展到今天涵盖品牌、技术、资本、标准的供应链出海,从单纯的追求规模速度到转向追求质量和可持续性,都在深刻地改变着全球经济格局。在从“被动适应”转向“主动引领”的身份转变中,中国企业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中,正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。
在圆桌对话第一阶段,主办方以“真问题、真痛点、真对策、真建议”出海案例为载体,将企业的出海阶段划分为“战略拓荒期、体系深耕期、生态融合期”,邀请出海先锋分享实战经验。
处在“战略拓荒期”的企业,经管专家、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首席专家宋志平认为,中国企业要调整好出海的布局与节奏,避免“一窝蜂”式地盲目出海,更要善于借助平台型企业的力量。商社这类组织可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宝贵的渠道支持,帮助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更高效的布局协调。“我们企业走出去不是一个征服者,而是一个合作者、融合者,要积极与当地企业合作,与本土企业共生共赢,实现中国企业出海最好的效果。”
在企业出海的“体系深耕期”,“如何活下来,如何立足成长”成为又一核心命题。格林美集团董事长许开华在全球化实践中的经验是,企业做全球化不能单打独斗,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海外本土化企业,唯有在企业之间形成联盟,去做资源、技术、产业链的联盟整合,才能提升综合竞争力,提升出海的成功率。
在更为深层的“生态融合期”,如何打造本土化企业,深耕长期主义价值,才是中国企业出海的终极命题。对此,海尔集团董事局副主席、总裁梁海山分享了海尔“三位一体”的全球化创牌经验,坚定以自主品牌走出去,凭借创新的产品和引领的品牌,连续16年位居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。唯有打造全方位、立体化的供应链韧性,将研发、制造、服务、营销等全流程融入当地,才能更好地推行本土化的全球运营,实现品牌的全球化。
经济学家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点评道:中国企业与产业出海是要把中国的产业、产品、文化影响力扩散至全球范围,既是为企业争取更好的客户,亦是为中国企业打造更好的全球声誉。而要做到这点,就必须要以客户为中心,努力打造本土化企业,真正将企业出海战略变成经济发展落地的发展方向,才是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化的终极意义。
在圆桌会议的第二阶段,主办方召开主题为“出海破局路径”的研讨,围绕“供应链、反内卷、破局要素”三大议题,展开头脑风暴。
与以往“单点突破”式的出海不同,以供应链为支撑的“系统作战”,正成为企业面临的全新课题。本次活动旨在进一步勾勒中国出海供应链的可能路径,也为出海企业应对变化、探索新范式提供启发。
牛配资-散户配资股票-股票开杠杆-个人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